|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"显达"与"隐退"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,而是一组相互成就的辩证关系。儒家"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"的处世智慧,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——当范蠡辅佐越王称霸后泛舟五湖,当张良功成身退追随赤松子游,这些智者以退为进的抉择,正印证了《周易》"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"的深邃哲思。陶渊明"不为五斗米折腰"的决绝与苏轼"一蓑烟雨任平生"的旷达,在精神维度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"显":前者以隐逸成就文学永恒,后者在贬谪中升华生命境界。这种辩证统一在当代依然焕发生机,如敦煌守护者常书鸿,表面看是远离都市的"退",实则完成了文化传承的"大显"。真正的智慧,或许正在于洞悉: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,不过是生命展开的不同场域,而精神的丰盈,从来不受显隐之别的桎梏。
|
|